第 94 章 武术与军事11(1 / 2)

宋朝是华夏古代专制社会前后期的分界线,是专制社会从前期转入后期的决定性的关键时代。

从宋朝开始,政治上开始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

比如,军事上内重外轻,把军事力量集中在首都周围,京城禁军拥有最精良的装备,以及最多的人数。

在政治上同样重内轻外,行政体制高度中央集权。

在社会上采用优待士大夫、以礼相待和钳制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文人士大夫,造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种种政策下来,折射在军事方面,便形成了本质上是消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与重文轻武结合,成为了“弱宋”。

尽管宋朝文治鼎盛,官方修书编纂了历史上第一步兼具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编纂了第一步军事丛书武经七书,还拥有最先进的火器火药,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它被困于辽、西夏,亡于金、蒙古的命运。

尽管宋朝有了发达的文化产业,有了科举取士的上升途径,但从来不是科举制有了许多人才就能改变“弱宋”。

瘸腿注定没法正常行走,思想再发达也只能困守原地。

“我还是打过胜仗的,怎么就弱宋了”赵光义不服,“这是污蔑纯属污蔑”

赵匡胤静静地看着赵光义,反常的没有揍人。

他已经不气了,非常平静。

弟弟没救了,最后发光发热一下,研究出了毒药火器就送他上路。

平静的心态下,是毫不犹豫的杀心。

正因为宋朝是属于消极防御,两宋时期艰难打出的胜仗,其实都属于防御战。

北宋末年,东京保卫战,是在东京防御金国;

南宋末年,钓鱼台保卫战,是在钓鱼城防守蒙古。南宋能抗住蒙古40年,基本上都是属于防御战。

但是,伟人曾说过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而两宋的最终灭亡也证明,消极防御是不可取的,最终依然避免不了战败。

“原来我们这种防守叫做防御战”李纲原本是进士及第出身的文人,打赢了东京保卫战才开始从武,他沉思着,“除了防御,大宋难道不能打出去吗”

直到听到天幕提到的伟人的话语,顿时醍醐灌顶“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说得好”

大宋步步防守,蛮夷步步紧逼,最后大宋只能步步后退。

大宋如果不想继续后退到龟缩一角,必须进攻

但紧接着,李纲就想到了大宋的困境。

他们,真得能打出去吗

那么宋朝为什么不敢出击,真得是因为骨头软不敢打吗

首先,我们说一下宋朝的马。

唐朝骑兵彪悍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马匹多,养马场也多。

但是宋朝完全相反,是马匹少越到后面越

北宋初年,就失去了河套平原,这一个重要的养马之地。

因为缺少养马的地方,北宋开始对外买马,比如茶马古道,就是以茶叶作为军用物资来买马。

南宋,认为养马开销巨大,更因为疆域更小,养马需要占用农田,最终直接取消了养马。

换而言之,取消的是军队的进攻部队骑兵。

而宋朝的敌人,辽、金、西夏,都是游牧民族,都拥有强大到甚至全民皆兵的骑兵部队,宋人的步兵对上游牧民族毫无优势。

论火器,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火器的准度和射程有限,依然需要依托骑兵或者城池。

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骑兵队伍之后,哪怕拥有最强大的火器,宋朝对外武力依然彻底转为消极防御。

刘彻的嘴巴微微张开。

虽然天幕分析了种种宋朝放弃骑兵的原因,比如没有地方养马,比如疆域太小。

但是在刘彻看来,什么困难都得克服,没有马,没有骑兵,无法进攻,这不就等于是坐以待毙

“什么叫一招出错满盘皆输,朕算是见到了。”刘彻对宋朝皇帝的军事才能佩服不已,这些皇帝最大的本事大概就是投胎了。

像那个宋高宗赵构,排行那么远,谁能想到前面的皇帝和宗亲全被敌人一锅端了还能当上皇帝,这投胎本事和运气,谁都比不过

从一开始重内轻外,就导致了边防弱,被敌人步步蚕食。”李世民也在与大臣讨论这个距离大唐最近的朝代,“然后还是因为重内轻外,敌人直接冲到京城把皇帝给掳走了,半壁江山也没了。”

“一开始土地少不适合养马,骑兵弱被人打。后来被打的土地更少,更没法养马。”魏征犀利道,“这不就是自寻死路吗”

尉迟敬德摇头总结“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宋朝皇帝并非不知道大宋马少,起初通过公有养马来试图解决过这个问题。

但是,敌不过朝廷的无能、官员的腐败。

起初,宋初的统治者对马政十分上心,在北宋建立之初马政建设就十分完善。

在中央,宋朝设有群牧司、太仆寺、驾部等机构对马政进行管理。群牧司是北宋马政监牧事务的管理机构,源于隋唐时期的典牧署“掌国马,以待军国之用”。

在地方上,宋朝设立了完备的管理体系,诸州的牧监是最基层的马政机构,由知州、通判共同掌管。

在马匹饲养方面,宋太宗曾让专业的马匹饲养人员制定了合理的饲养方法颁于诸军,提醒牧监在不同季节喂养马匹时要注意的问题,以此减少马匹生病或死亡的情况。

在马匹的繁殖方面,马匹的生育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负责马匹生育的官员可以有赏,但达不到百分之四十的则会给予处罚。

在病马管理方面,除了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专职兽医负责病马的治疗和防疫外,还制定颁布了官员赏罚的法

令。死亡率在十分之三以下的给予赏钱,十分之八以上就要获罪受罚。

在宋仁宗之前,官方饲养的马匹数量足、质量佳。宋真宗时全国上下军所养的马匹共有20多万匹。

那么为什么后面突然急转而下,养马直接被废呢

首先,就是檀渊之盟。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花大量金钱买来短暂的和平。

宋真宗认为监牧制度花费过大,宣布废除一些牧监,废除了部分公有养马制度。

此后,宋朝皇帝受到檀渊之盟的启发,对比发现花在岁币上的钱比花在养马上的钱更少更划算,所以他们宁愿选择赔款。

其次,由于宋朝冗兵、冗官、冗费严重,花费巨大,为了缓解国库的财政危机,朝廷开始改监牧马地为农田,将用了养马的监牧土地租给农民种植农作物,然后向百姓收取租金。

最后,朝廷自己无力公有养马,开始分摊给百姓,要求百姓自己养马。但是百姓分摊养马只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勉强养出的马并不符合战马的标准,也没有接受过正式训练,根本不能上战场。

“打了胜仗欠了赔款条约竟然还有后续”嬴政也被震惊了,怎么看都是需要深刻铭记的耻辱,怎么宋真宗的后世记是记住了,但仿佛不觉得是耻辱还想要学习

“一个个都不会吸取教训吗”

嬴政还不知道,签订了檀渊之盟的宋真宗自以为有了大功劳,还去泰山封禅了。

若是知道,再看自己的泰山封禅都觉得不对劲了。

虽然现在不知道,但是看到一个个皇帝宁愿花钱赔款也不愿意花钱养马,嬴政沉默了。

这些皇帝到底在想什么

一个是花钱在自己人身上,一个是花钱在敌人身上,这能比吗

这就好比他到底是把钱花在自己儿女身上,还是花在赵国贵族身上,哪怕给赵国贵族的钱少,那也不行

“没救了,灭了吧。”嬴政最后只吐出一句话,还有些怨念。

这样的大宋竟然还有两个大宋,还能苟活百年,他的大秦竟然二世而亡

二世而亡

对比之下,嬴政再次内伤了。

再说一下宋朝的兵。

很多人以为只有宋朝才开始有募兵制,但其实并不是,募兵制是从唐朝开始的,对士兵刺面同样是从唐朝开始。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大聪明,唐玄宗李隆基了。

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原本是非常有特点,非常完善的。

盛唐时期的赫赫军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运行良好的军事体制。

一方面军权集权于中央,由皇帝亲自掌握。

一方面实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来源于自耕农、地主、贫民,都有。三年一选,20岁以上成年男子都是简选对象。

在选择的时候,以资产、材力、丁

口三者为根据。

财产相当者取其富裕者,力量相当者取力量更强者,财、力均相当者取家中丁口多者可以从此处看到,唐朝当兵还是处于择优录选,士兵的质量也比较高。

加入府兵后,府兵免租庸调,到60岁才可解除兵役。

但是盛唐以后,征战变多,赏赐不兑现,士兵社会地位下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府兵无田可以耕种,军资无处依靠,资产者开始厌恶并且逃脱兵役。

于是,唐玄宗开元十年,开始大规模募兵。

募兵具有雇佣兵的性质,但是并不是经过训练的雇佣兵,而是兵员素质更差、平时无所事事横行市井的街头混混恶霸。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这样的杂牌大军就没少拖后腿。

到唐朝中后期,大唐由盛转衰,朝廷供应不起军费,军费开支被转嫁给民间,让民间怨声载道,士兵的地位再一步下降。

募兵制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也是由盛转衰后不得不为之的体现。

华夏传统社会的尚武精神开始流失,在经历过藩镇割据、节度使叛乱之后,宋朝皇帝只吸取教训没看到更深入的原因,选择重文抑武,导致了朝廷的军队一步步沦落。

到了宋朝,军队分三种禁兵、厢兵和乡兵,边境地区有蕃兵。

禁兵是正规军,负责守卫京师,担任征战和屯戍边郡、地方;

厢兵是地方军队,实际上专任劳役,分属各州和部分中央机构,担任筑城、修路、运输等任务,日常不训练;

乡兵就是民兵,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但是因为宋朝复杂的四面环敌形势,部分区域的乡兵因为常年作战反而有更强的战斗力。

禁兵、厢兵都实行募兵制,“亢健者”入禁兵,“短弱者”入厢兵,二者都需要黥面涅臂,不得退役,终身服役制。

若是人数有短缺,从入选者的子弟中补选,如果逃亡或者犯罪,惩罚极重;

每遇凶年饥岁,大量招募破产农民,从而形成宋朝冗兵冗费的局面。而且因为良家子不愿意当兵,往往只能收编盗贼为兵,在兵源短缺时,罪犯也是士兵的来源之一,军队的素质大幅度下降。

看到大宋的募兵法,挑选的破产农民、盗贼,这让择优录取的唐朝士兵看得目瞪口呆“宋朝是不是以为,只要四肢健全能卖命就能当兵”

军营中,一个个身材健硕的士兵正在军营中围着一团团的开火吃饭。

他们看着天幕里瘦胳膊瘦腿的农民被前行拉去当兵,嫌弃中还带着怜惜“破产农民不去好好安置,拉去当兵,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力气打仗”

后面的越听越气,士兵们大口大口咀嚼着热乎乎的饼子,仿佛在撕咬宋朝统治者的肉。

“这纯粹就是被拉去当炮灰,上战场死的最快。”

“还有盗贼,本就目无法纪,拉去当兵能听军令吗就不怕一犯横直接把将军给砍了”

“不选良家子选罪犯,这样的士兵打仗不行,欺负乡里肯定祸害人。”

作为行军多年的士兵,经验丰富,什么没见过。

人多了,总有一两个人面兽心的家伙。

有些士兵在自己家乡都是熟人,表现得人模人样,一到外地,打胜仗后就成了禽兽,欺负女子,抢夺金银,虐待老幼,什么不做人的事都做。

大唐还都是择优录取,选良家子都有这样的隐患,那些本来就是盗贼罪犯的士兵打胜仗之后如何为非作歹,更是不敢想。

最后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这宋朝,果然不行”

而且,宋朝真正掌握兵权的将领,可能完全不懂军事,这才是真正让人绝望的事。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永乐之战”。

公元1081年,宋夏永乐之战。

宋神宗举行熙宁变法,举全国之力增加国库收入,攻伐西夏,想要一雪前耻。

初期,宋军势如破竹,却在灵州城下折戟沉沙,但依然还是占领了大量地盘。

种谔上谏宋神宗,以筑城的方式稳固防线,并且逐步蚕食西夏领土,等城池稳固后,攻占灵州就是时间问题。

宋神宗采纳了这个方式,但是并没有重用种谔,而是按照宋朝皇帝一贯的手法,派遣了自己的心腹文臣徐禧,和宦官李舜举。

正是因为这一举动,让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惨败。

徐禧选择了永乐城作为筑城地点,发动23万民夫建城,14天之后,就修建起了永乐城。

这个位置看起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距离西夏不远。

也因此,西夏很快就发现了永乐城的动静,并且迅速做出反应,开始集结军队。

党项人并不多,为了抽取大军,从平民壮丁中10抽9,可谓是全民皆兵,最终抽调出30万大军,向永乐城气势汹汹杀来。

我曾经想在军事这一章节讲述古代战术,然后翻阅了一下东西方的兵书后就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东方的兵书,大部分只讲述阵法、计谋,看起来天花乱坠,很适合编成语。但是西方的兵书才是真正的实用性的兵书,士兵,地理。

宋朝能写出最早的兵书,但是这些兵书同样是文人编纂,并非武将。

所以它不会在意,城池里有没有水源这种“小问题”。文人认为白起打胜仗是为士兵吮吸脓血,是与士兵同吃同住就足够了,是仁者会收心,是想出一个奇谋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当时负责的还有军官种谔,但是宋神宗宁愿委任一个文官和一个宦官,都不愿意将军权还给应该领兵的将军。

所谓术业有专攻,如果所有的文官都能因为道德高尚、文采华丽就,还要武将做什么

但是兵书不会告诉你,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就如同王莽变法,每一个变革看起来都很完美,但是最后以农民起义结束。

文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脱离实际,

只会高高在上。

徐禧并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最终也做到了奋勇抗敌,与士兵同甘共苦。

他只有一个缺点,他不是真正的武将。

徐禧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书生意气的文官,不懂战争,也不懂士兵。

从一开始,种谔就认为永乐城不适合防守,因为没有水源。这都不是位置合不合适,就是原则性问题。

但是徐禧认为可以在城外修水寨,并且把种谔打发到了延州城;

于是当西夏军包围永乐城,轻而易举就隔断了水寨于永乐城的联系,永乐城彻底断水。

当西夏士兵即将到来,大将高永享认为城中士兵太少,而且没有水,最好放弃永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