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5章(2 / 2)

“若非是如此,何以有瓮牖绳枢之子,民隶之人,迁徙之徒者如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始皇帝死而二世即位,征兵戍守渔阳。陈涉、吴广皆在此之列,至大泽乡,会逢大雨,道路不通。而按照秦律,失期当斩。

当是时,是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吴广起事。

各地相闻,纷纷响应。

是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秦律、秦法之苛刻,有如猛虎,由此可见一番。

所以后来的刘邦先行攻入咸阳之后,方才能够以约法三章,废除秦之苛刻法律而尽收民心。但,秦法当真如此严苛,秦律当真如此不通人意不讲人情又何以在大汉立国之后,以秦律为基础而制定九章律

于是在下一刻,好似夜一般深沉的黑暗降临,有竹简自那夜空之中散开。

幕幕属于过往的场景亦被回放开来。

那是一个生活在始皇帝时代的,名为喜的人。年轻时服过兵役,并且参加过秦国对赵国的战争。

等到离开军队之后,就回到家乡,成为县里面一位主管司法的官吏。

喜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辉煌,亦没有什么不普通,不过是做为一个小吏,见证了始皇帝之统一六国,见证了这个国家之发展变化。

然后喜死在了四十五岁左右的那一年,死前嘱咐家人,不需要金银玉器障,亦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只是他生前之所抄写的法律书籍,务必要做为陪葬。

这着实是一个异想天开的要求,但喜的家人还是同意了。于是一卷又一卷的竹简被摆放到那棺椁之中,同喜的尸首一起被掩埋。

此后若干年,岁月轮转沧海化作桑田,这神州大地之上的君王与统治者早已经换过一轮又一轮。

恰如同那坟头之上的新草,一次次的生长发芽而后挤破土壤,却又一次次的被磨平又或者是踢入尘泥。你又如何能知晓,这究竟是否还是那干年的那一株,又是否不会是那干年

前的那一株

直至天地与日月改换新的秩序被建立,有天光自头顶透出,照亮了那些被埋藏甚至是开始窝烂的秦简。

于是在那一瞬间,晦暗与尘埃顿去所有的一切都透出光彩来,散发着莹润的光辉。

即便是间隔了无数的时光与岁月,即便是笔锋笔法书写方式早已经生出改变,但那秦简上的文字对后世人而言其实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陌生,很容易便叫人能够辨认开来。

有被放大了的竹简残片于眼前划过,于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王朗念出了那竹简残片之上的文字。

“御中发征,乏弗行,货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

并不是说,征发徭役,若是有耽搁不加征发抑或者是迟到的,便一定是会被判处死刑,进行斩杀。

同陈涉的说法,似乎并不相同。但

同样经历了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甚至是亲手给这个偌大帝国送葬,却又在更多方面似乎秉承了始皇帝之意愿与志向的刘邦却是继续笑。没有承认,没有否认,没有对那秦法与秦律做出过多的评判发出过多的言语。只是带了几分惫懒与无赖,夸张且没个正形道

“批判也好赞誉也罢,看,这世间虽没有千年万年之王朝,但雁过留痕风过留声。”

“乃翁于这世上走上一遭,终是赚,且大赚,不亏”

秦律与秦法严苛又如何,不严苛又如何

这个帝国因始皇帝而存在,亦因始皇帝的死去而走向灭亡。

继任者二世并没有驾驶着这辆战车继续向前,而是将其推入到灭亡的深渊。

于是诸路豪杰并起,或有人渴望回复分封,再度回复昔日贵族的荣光。

或有人以布衣之身,怀天下之野望,想要做一回大丈夫。

汉承秦制,刘邦虽然在夺取天下之际废除过那些所谓的秦法秦律,然后当他成功建立起新的国度站在帝国权力的中心时,却又走上那条同始皇帝相同而又不同的道路。

甚至是将那秦法、秦律包装起来,选取其好的有用的,丢掉那些不合时宜的,改头换面进行包装,变成自己之所想要的能够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推行下去。

于是你看,那帝国亡了吗

秦亡了吗汉亡了吗唐亡了吗明

亡了吗

亡了,亦没亡。

山会记住海会记住,这世间的日月与星辰,同样会记住。

变风易俗,化于海内

于是接下来之所显示的是始皇帝二十八年,赢政来到泰山之下,号称礼仪之邦的齐国故地。使人于泰山石刻上记下当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等话语,昭示推广。

始皇帝三十七年,于会稽刻石上留下铭文,对彼时当地的淫佚之风大加鞭笞,用杀奸夫无罪之条文,对吴越地区男女大防不严习俗进行矫正。

如是之种种者,俱皆是为了一个目的,那便是行同伦。端正风俗,叫原本六国故地,各不相同的道德民俗统一起来。使那礼前乐坏的时代,再度回复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倍大的地图于脚下展开,铜车马自眼前驶过,新生的帝国在这位帝王的意愿之下开始蜕变。于是在那某一个瞬间,一旁看着此一幕的刘邦忽然便想到了记忆中的一幕。

然后刘邦忽然便闭上了眼,开了口,发出长叹。

“这车”

如果刘邦没有记错的话昔日始皇帝之巡游天下,所选用的便是这样一辆马车。

以六匹马拉,披挂俱全,车内饰之以金银,周身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壅龙纹等图案,更有诸多种种精巧之构件,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

再配合以披甲执锐之大秦锐士,以及沿途心怀畏惧,纷纷匍匐之愚夫黔首。

试问午夜梦回之际,又有哪个热血男儿不会因此而生出野望,想要感受一番这样的威风呢

但这样的车,可不好坐啊。

“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刘邦负手摇头,却是想到自那秦宫老人口中之所了解到的有关始皇帝之种种。

这位华夏祖龙,可从来便不是什么闲得住的主。

纵使前路坎坷道路难行,马车晃动随时有倾覆之危,亦不曾色变不曾停下不曾有过一日歇息。而是夙兴夜寐,时时处理政务,巡查着他的帝国天下。

“陛下,之前的车太快了。这次我们

慢点,慢点走。”

于那记忆之中,秦宫老人闭上双眼,追随早已死去的帝王。而在那记忆之外,刘邦却是再度睁开了双眼,看向周遭之种种。

只不过在刘邦目光之所不见的时空之内,却是有儒生跳脚道

“便是始皇帝统一六国又如何书同文字、车同轨、行同伦又如何我儒家之礼记中庸早已有言,并非是始皇帝首创。”

此思想早已有之,始皇帝之所为,不过是拾前人牙慧而已。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他赢政焚书坑儒之际,可曾想到秦二世而亡,刘项原来不读书。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于是在儒生话音落下的那瞬间,熊熊的火焰升起,天音再度落下。

恰之如同此前一般,周遭的画面场景再度生出变幻。

始皇帝三十四年,在整个大秦帝国施行郡县制的第八年,博浪沙刺杀风波已过,六国之遗老遗少复辟风波正猛。

始皇帝于咸阳宫中置酒,除了一众官员大臣以外,还有博士七十七人。

当是时,博士儒生淳于越公然上书,道是始皇帝当力行王道,复分封,废郡县,将所有皇家子弟分封出去。

只是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看着此一幕,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却是摇头,发出感叹道

“至于复分封而废郡县者,何其不智”

始皇帝之所想要行郡县制难道仅仅只是因为私心吗

从周到秦统一天下这上百年,及至后世,始皇帝若当真是想私其子孙,那么大可以顺应此前丞相王绾以及朝堂上绝大多数人之所提议的,行分封制又或者弄出一个分封与郡县并行之制度。又何以在最开始,便坚定不移的选择了分封制

只不过那高台之上的帝王并未因此而怪罪,抑或者有任何的发怒,只是下令复其议,叫大家一起来讨论。

淳于越或许是读书读傻了想要挑战帝王之威严,真心实意的想要回复到七国并存甚至是周礼的时期。但于帝王的眼中之所看到的却是暗中有力量在蠢蠢欲动,想要掀翻他之所确立的制度,回复旧制。

并且借着淳于越这颗棋子,已经将一切摆在了近前。

但那本就有心掀翻一个世界,并且开辟一个自己之所想要世界的帝王又怎会因此而轻易妥协

不过是将眉眼垂下,以目光注视着手中的酒樽,目中晦涩难言。

只是那下首的李斯却是自然而然的懂得了始皇帝的想法,又或者说,他本就是被那夜空之中皓月与星辰的光芒吸引,所以相追随,并且愿意为了那君臣之所共有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以他们的目光,自然能够看到,只有真正的一统,将分封制彻底的废除,方才带来天下大定。

而非是恢复到此前之列国伐交频频的局面。

因而李斯出列,对儒生之以古非今的论调加以驳斥,揭露儒家之依附分封而存的立场。

进而提议焚烧除农家医家墨家等实用之学和秦宫保留史书之外的,那些所谓的王道之书和“春秋古籍”。

禁止以私学而非议朝政。

这样的手段其实在历朝历代之中,都不鲜见。

于是高台之上的帝王回了一个字,可。

那么儒家因此而断绝了吗

没有。

儒生因此而消失了吗

没有。

甚至于这次上书倡导回复分封的淳于越都没有受到始皇帝惩罚,而是在胡亥即位之后,知晓二世并非是昔日的始皇帝,方才跑路离开,转投刘邦。

可惜楚人一炬,那些被保存下来的典籍,却有不少毁损在始皇帝身死之后。

至于坑儒

坑的当真是儒家子弟

于是在下一刻,那周遭之画面与场景再度生出改变。

在焚书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年,方士候生、卢生等替始皇帝寻仙药而不得,于是开始抹黑并诋毁帝王。

道是始皇帝刚愎自用而贪恋权势,以刑杀为威,所以才不能够求得仙药。

然后还真有人相信了他们的鬼话。

然后这两人便以此为脱身之计,逃之天天。

不仅如此,那些话还在整个咸阳城中生根发芽,传播开来。

始皇帝

人在家中坐,锅

从天上来。

反正就很突然。

所以你们搞诈骗卖保健品还带诋毁客户的

做为客户,这能忍

然后始皇帝就下令在咸阳城中搜捕捉拿卢生同党,共四百六十人。

除了少量儒生之外,俱皆是方士。

然后这四百六十人被始皇帝下令活埋。

所以你以为的焚书坑儒,将所有的书籍全部烧毁,所有的儒生全部坑杀。

事实上的焚书坑儒,不说相较于满清那登峰造极的文字狱,便是相较于其他朝代的君王而言,亦算不得什么。

当然,同赵宋王朝那不杀士大夫和一贯以来的ove nd eace优良传统自然是不能比的。

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

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

汉初议礼者三十余人,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

其人皆怀六艺,学通诗书,逮汉犹存者也。

只不过随着虚空之诸多场景画面终结,短暂的沉默之后,终是有人似喜非喜,似怒非怒道

“终不过是二世而亡。”

二世而亡啊

于始皇帝和李珂之所在的空间之内,出现的恰是那人开口,说出的话语。

然后李珂便将目光落到那玄衣高冠的帝王身上,却见始皇帝垂了眼,有天光于这帝王身上洒下浅淡的影。似是渊深莫测,却又似乎蒙着某种凝重的、悲哀的气息,恰似是一尊孤寂且永恒的雕塑。

沉默,长久的沉默。

只是在那不同的时空之中,于众人眼中之所见耳中之所闻,却是有天音落下,伴随着画面生出。

赢政和他的帝国并不完美,恰如同彗星,于天宇闪过,纵使再如何的明亮,亦注定消亡

但闪过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满天的星斗,是汉唐宋元明清

于是在那一瞬间,所有人仿佛置身在漫天的星河之内,触目之所见所及,俱皆是一个又一个闪耀的星辰。

“所以这背后的仙人,对于那位华夏之祖龙,当真是厚爱啊。”

朱元璋目光闪烁,似是被眼前的这一

幕之所震撼。然而在短暂的失态之后,终是反应过来,发出如此感叹。只不过

“清异族的政权﹖所以当真是咱老朱家的子孙不肖,丢掉了大明的江山,叫异族窃取神器”

拳头渐硬,老朱感觉胸中有句脏话不吐不快。

和老朱─样想法的还有朱棣、朱瞻基等。

至于那位崇祯皇帝,则是一脸的不可置信甚至是癫狂,并不愿意去相信这个事实。

而如王朗等,或许心中尚且对嬴政存在着偏见甚至是不同的看法,在那某一个瞬间,动了动嘴唇,却是终究没有发出过多的言语。

但有如王朗这般自诩聪明,总算是回过味来者,自然亦有那些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是不愿意接受者。

比如那清朝乾隆皇帝便在失神与错愕之后再度发出疑问,一脸深受打击且不可置信模样。

同样如此的还有唐明皇李隆基等。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