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章 四大发明与工业革命10(2 / 2)

此后,华夏下定决心,要生产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这就是“北斗”

有了北斗,华夏终于再也不用担心卫星被切断后海外的华夏人无法回家,终于可以独立行走;

但是我们依然没有满足,我们提出了卫星星链。

2018年,华夏的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诞生,该通信系统由数百颗低轨卫星组成,以星间链路实现卫星空间组网,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发射星座首颗星,并且预计于2023年建设骨干星座系统。

该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名为“鸿雁”

“天上的星星可以为人指引方向,北斗这个名字起得好。”李淳风站在高台之上,手里甩着拂尘,一幅遗世而独立的飘然之姿。

“星座系统,原来人也可以建立可为人所用的星座吗那这天上的星座,会不会也是别人放置的”

他的徒弟听着师父越来越出神的呢喃,忍不住问道“师父,那会是谁放的”

“或许是羲和,或许是帝俊,或许是东皇太一”

李淳风看着天幕,眼神却已经穿过天幕看向了更遥远的时空。

他喃喃低语“也或许,是更古老的老祖宗们。”

公元前100年,苏武在北海牧羊,想要给大汉传信也无可奈何;

公元1993年,“银河号”在公海被美国切断信号,想要向华夏求救也传信无门;

公元2018年,“鸿雁”星链计划将在太空建立自己的卫星系统,鸿雁传音,星座通南北,全世界再也不会有华夏人无法回家

无数正在海外、或者正在西域的百姓、商人,此时齐齐看着这一幕眼里泪光闪烁。

他们大多都是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在沙漠、在海上冒险。

有时候,为了不迷路不得不跟随着其他商队,不得不听从外邦人的指挥,还是可能被人欺骗,被人拐卖。

假如他们也有这么精确的导航,是不是自己一个人也能在陌生的地方找到回家的路,再也不用担心被拐卖,担心回不了家

他们有的看着坑钱的带路人,有的看着答应带路却让他们做牛做马的商队,有的看着手上不断旋转根本不停下来的指南针,此时心里一个念头达到了共鸣

“如果我们也有就好了”

我们华夏有“四大发明”,也有“四大名著”

更有与四大名著相关的科技发明。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写出的大圣,成为了华夏人的童年回忆。

对于大圣被关进了炼丹炉的那一幕,印象深刻,荆咕小时候没少真情实意为大圣

委屈。

好在,大圣不但跳出了炼丹炉,还因此获益。

“你把俺老孙关在炼丹炉又有何用,俺老孙炼成了火眼金睛”

两眼射出长长金光的猴子在天庭大闹天宫,在天幕上腾云驾雾。

它猛地再一跳,身形从天上落到了地上,落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变成了火箭上托举的一颗卫星“悟空号”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它也是华夏首颗空间天文卫星。

“悟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它能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

小说里的“悟空”火眼金睛,能分辨妖魔鬼怪,“悟空号”同样不一般。

包含塑闪列阵探测器、硅列阵探测器、b能量器和中子探测器四个子栽荷,能探测高能粒子的能量、方向和电荷,并具备鉴别粒子的本领,有可能探测暗物质粒子的存在。

“呔妖精拿命来”

“俺老孙来也”

当悟空号发射进入太空,再次开始在宇宙翻滚,射出自己眼里的金光,在宇宙之间探测

“让俺老孙看看有哪个小妖怪”

吴承恩大笑“哈哈哈哈,好好一个悟空号”

他的悟空,不但传到后世,还传到了天上,传到了宇宙

前面我曾经说过,张衡是邓绥朝代“三圣同朝”的科圣,在现代,他还是一颗卫星的名字。

张衡是古代罕见的文理全才,不仅研究出了候风地动仪、浑天仪,还是著名的“汉赋四大家”,文采飞扬,有一京赋传世东京赋和南京赋,还有表达田园生活向往的归天赋和思玄赋。

2018年2月2日顺利升空的电磁监测实验卫星“张衡一号”,就是用于地球物理场探测和研究,通过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现象,来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为华夏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

科学家表示“以张衡一号,命名电磁检测试验卫星,主要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张衡在地震观测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传承以张衡为代表的华夏古代科学家群体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内置、”

很可惜,因为古人对地动仪这些科技产品根本不在意,而且东汉处于一个对迷信谶纬到了扭曲的地步,对科学更不重视。在史学家历史资料中更多地记载地动仪的外观,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其实没有留下实物。

现在的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在1951年设计的,关于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到底是因为什么原理,我们至今不知。

张衡研发地动仪,也是与时代背景有关。

东汉时期,华夏地震频发,自公元126年起,身

为太史令的张衡便开始收集全国各地地震的情况与信息。

因为张衡擅长并且喜欢钻研,经过六年的试验与研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人类文明史上首台检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余年。

据史料记载,张衡的地动仪较为灵敏且准确。

公元138年,陕西发生了大地震,与此同时,远在洛阳的侯风地动仪上的龙恰好吐出铜丸,且龙的位置便是陕西所在的西北方向。

所以,侯风地动仪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也是古代伟大科技发明之一。

但是考古团队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与地动仪相关的文物,在史书上多方位记载过的候风地动仪仿佛仅存在于史书之中。因此,海内外都有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质疑地动仪的真实性。

为了佐证地动仪的功效,1951年,文物局博物馆处长王振铎按照110的比例完美复原了张衡的直杆地动仪模型,其中参考了后汉书里对候风地动仪描绘的外观,并且参考了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于1883年发布的“悬垂摆”

原理,最后用直立杆原理代替了悬垂摆原理。

在当时,这一成果震惊了海内外,张衡地动仪还登上了人民画报,被编入了历史教科书,一时间成为华夏人的骄傲。

但是很遗憾的是,王振铎的张衡地动仪是有缺陷的,后来被欧美日本等学者研究推算发现数据不准确,并且日本复制之后发现龙口里面的铜球无法准时降落在正确的方位,哪怕是华夏自己的科学院院士也质疑直立杆原理不可靠,连带着开始质疑张衡地动仪。

所以到现在,张衡地动仪已经被移出了教科书。

虽然我们的天上有了“张衡一号”

卫星,但我多么希望,地下也能出土一个真正的张衡候风地动仪,能够向全世界骄傲的证明,我们华夏的候风地动仪才是全世界第一个地震监测仪器

邓绥比张衡还着急“竟然失传了,这怎么能行”

她执政期间三圣同朝,“纸圣”蔡伦造纸术到后世演变出那么多的造纸法,还因为造纸术推进了印刷术和书籍文化的发展。

“字圣”许慎的说文解字千年流传,已经被印刷了许多个版本,天幕也多有引用,说明后世同样在使用。

这一切都是本就喜爱文学的邓绥想要看到,并且高兴看到的。

唯独张衡,虽然被评为“科圣”,但是最主要的发明物竟然失传了,邓绥心痛的好像自己执政功绩被人埋没了一般。

邓绥吩咐有些呆愣的张衡“平子,你多造一些,让民间流传下去,等百年之后陪葬下去,慎陵也要陪葬。”

她算是看明白了,民间普及的东西才更有机会流传到后世,若是因为珍贵束之高阁,反而越发容易失传。

不论是战乱,还是改朝换代,乱军闯入宫中能抢到手中珍藏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就怕抢夺之中直接毁坏,甚至是只看中仪器里面珍贵的黄金珠宝为了方便带走

而故意拆卸,只要一想到这个结果,邓绥就心痛。

张衡反应过来,拱手郑重回应“诺。”

其他大臣挤眉弄眼一番,各自有了思量。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失传了都能被后世这么重视,那他们日后陵墓里被发掘出候风地动仪岂不是直接扬名

自己研究不出来,借着别人的成果来扬名,也不是不可以嘛。

反正都要被盗墓,盗也要被盗的值得。

汉臣们想开了,甚至开始想得更多,千方百计思考自己有没有什么后世可能重视的宝贝,一起带到墓里等待着千年之后的名扬万里。

很快,天幕给他们了一个新思路。

徐霞客是明朝人,是华夏少有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花费30年时间,走遍了华夏的山山水水,写了长达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生前记录的旅行考察内容,包括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浙游日记等,在徐霞客去世后,被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地理和文化资料。

徐霞客出身优渥,但并不喜科举,也不喜欢功名利禄,在他的游记里很并没有记录什么宏伟抱负,是纯粹的审美和热爱,哪怕是遇到危险,依然是舒缓惬意,带着文人诗意的语言,让人更能感受风景和文字的美。

此时还是隋朝大臣的裴矩摸了摸胡须,疑惑又期待“老夫的西域图记难道没有流传到后世”

隋朝统一南北后,准备经营西域,裴矩眼见朝廷对西域了解不足,于是采访了诸多西域诸国的商人,根据对方的口述记录下山川地理和民俗风情,自己编写一本西域图记,并且献给当时的皇帝杨广。

杨广对此书颇为喜爱,裴矩也深受器重。

这让裴矩还是有些自信的,觉得自己的西域图记写得不错,可是天幕怎么不夸夸自己难道是后面的大唐皇帝不喜欢

裴矩眼神微微闪烁。

要不,自己带着书去投奔大唐皇帝,不为荣华富贵,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西域图记流传下去

大唐时期,已经取经回来的玄奘正在大雁塔里翻译经文,但是天幕出来的时候,玄奘同样会出来欣赏。

此时,在他身边的小沙弥羡慕徐霞客的书籍传世,崇敬的看着玄奘法师,提议道“玄奘法师,你也可以写游记。”

玄奘笑道“我已经在写了。”

他不仅仅是在翻译佛经,也在把自己入印的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只是不知道是否能传到后世。

金代元初时期,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龙门派的创始人和王重阳的继承者丘处机,此时正行走在前往西域的路上。

因为成吉思汗杀戮过盛,丘处机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打算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

此次西行,不看好的人太多太多。

丘处机已经74岁,许多外人认为,他要么直接死在去西域的路上,要么死在成吉思汗的刀下,要么死在返程的路上。

但是好在,丘处机的弟子们还是愿意跟随。

所以丘处机率领18名弟子,从山东莱州出发,一起踏上了不知道成败与否的西行路。

他的弟子李志常看着天幕,笑嘻嘻一边给师父递水一边说道“师父,不如把这次西行也写成书吧。”

“能不能活着回去都两说,还写书呢。”

丘处机喘着气,喝了水好了点,又招呼大家先停下来休息一下,自己有些扛不住了。

“那就活下来回去写”李志常还年轻,比较乐观,已经开始设想,“师父你叫长春子,咱们又是西行,以后我给师父写书,就叫长春真人西游记”

李志常不仅说到,也做到了。

丘处机两年后才抵达西域大雪山,见到并且成功地劝说了成吉思汗,带着弟子们得以全身而退。

回到北京后,丘处机和全真道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重视,全真道得以在全国发展壮大。

西行13年后,丘处机才以87岁高龄殡于北京白云观丘祖殿,元世祖至元六年,被追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后世称为“长春真人”。

到了现代,我们有了“徐霞客舰”

天幕放出一艘巨大到屏幕几乎容纳不下的舰艇,乳白色的身形在天幕上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仿佛是天上的天舟。

在徐霞客停泊在港口时,旁边有普通的货船和行人,对比之下,货船比乌篷船与海运楼船的差别还要巨大,行人仿佛成了小蚂蚁。

当镜头拉近,能看到那些行人正在搬运生活物资到船上,能看到他们都是高大强壮的水手,并不瘦小。

这么一对比,越发感觉到“徐霞客舰”的巨大。

“徐霞客舰”是华夏少数以古人名字命名的舰艇,是一艘生活训练综合保障舰,为构建华夏海外保障体系贡献独特的力量。

它极为宏伟,排水量约23000吨,最多可容纳2500人在外海生活三周,最大航速不低于18节,自给力30天,当承担海外大规模撤侨时,还可以扮演超大型航海实习舰。

它是航母辽宁舰舰员后勤保障,是国产航母辽宁舰的配套舰艇,可以用于舰员、飞行员、航空机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居住、饮食等生活保障,被戏称为“辽宁舰”的“奶妈”。

因为主要用于保障生活,所以“徐霞客号”上有超市,篮球场,橡胶跑道,还有科研实验室可以用于科研。无论是在上面居住饮食还是做实验研究完全不会感到局促。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能辅助当后勤。

“徐霞客”号还装备了2座火箭发射器,2座57毫米双联舰炮,2座30毫米双联舰炮。

作为专职的生活训练综合保障舰,“徐霞客号”不仅有着异常强大的

综合保障能力,

12,

为航母的培训与提升战斗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被戏称为“史上最强奶妈”

徐霞客本人哭笑不得。

刚开始被赞赏,被后世以这样的方式纪念,是很骄傲,想到家族担心自己的亲人会因为天幕放下担忧,也放下了牵挂。

但是再到听到“史上最强奶妈”,徐霞客感觉怪怪的,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个“奶妈”。

他正与一些当地人在江边烹饪,当地人羡慕的说“这个奶。妈真厉害,又大又能打。”

徐霞客呵呵“是啊。”

不是他,绝对不承认是他

“这竟然还只是辅助”刘彻垂涎欲滴,“你们当辅助,给大汉当主力舰多好”

刘彻自从听到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在打海上贸易的主意,但是大汉的船舶没那么发达,他连训练水师都得先修水池训练楼船舟师。他不是不开明,实在是生产力跟不上。

现在大汉的工匠还在叮叮当当研究海船,天幕一下子放出如此巨大的舰艇,让工匠们看得眼热,让帝王看得恨不得一步登天,跳过楼船舟师直接跳到举行舰艇。

刘彻碎碎念后世的孝子孝孙,快把这大船孝敬给老祖宗,老祖宗可需要了

已经有海运的朱棣则是更加野心勃勃“我大明的宝船要是有这样的奶妈,早就把周边藩属国全打下来了。”

说着,朱棣期待地看向胖儿子商量道“假如咱们把大明的宝船也打这么大”

朱高炽首先泼冷水“父皇,有这么多钢铁吗”

朱棣“”

他语气哀怨“哎,天幕为何不放一下这些舰艇的造船技术。”

朱高炽懒得泼冷水,放了大明也学不了。

除了需要众多钢铁,还有巨型舰艇的动力,再靠人力只会更加拖累,除非能先找到天幕提过的蒸汽或者电力。

朱高炽眼里异彩连连。

难怪天幕说工业革命很重要,错过了工业革命就是错过了时代的进步,果然,他们还是得按部就班的来。

首先,煤炭大明也有,烧水他也会,今晚就回去研究蒸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