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忍不住想起天幕说过自己会多次遇刺,假如用磁铁做一扇门,所有人必须经过此门,那么什么武器不都要被吸住暴露了吗
越想越觉得可靠,嬴政盯着咸阳宫的大门打量着。
原本想新建阿房宫,但现在需要爱惜民力,徭役先紧着修长城来,阿房宫不修了,直接改改咸阳宫吧。
这个大门,他看着还有改动的余地,不知道哪里有那么巨大的磁石,最好是吸引力大一点的,鱼腹中的匕首也能吸到的。
“果然,兵者,诡道也。”王翦想起自己的战术,顿时觉得自己不服老不行,“后人真是越来越厉害了,什么奇诡战术都有,若是老夫对上恐怕也只能甘拜下风。”
嬴政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家老将军才是最厉害的。
“阴谋诡计终究是小道,首先还是得有厉害的将领,能统率全军,能稳定军心,王将军你们父子二人统率大军灭了五国,大秦统一六国大半都是你们的功劳,怎么会比不上后世的将领。”
王翦王贲父子俩顿时感动的不行。
陛下果然不是后世那些重文轻武的奇葩皇帝,看看他们大秦的君王,多么信任武将,还多么会说话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和吕氏春秋就有记载,2000多年前就发现了山上特殊的是有具有吸铁的特性,他们管这种石头叫做“磁石”。
说起峡谷与磁铁,其实古人说过的一种恐怖现场“阴兵过境”,也是因为磁铁。
天幕放出一段视频。
只见电闪雷鸣之下,峡谷里突然出现一群透明的虚影,只见他们穿着老旧的盔甲,脸色惨白,脚步漂浮着,从峡谷里脚不沾地的飘过去,眼神代呆板仿佛已经死去了许多年。
这一幕瞬间把不少古人给吓得不轻。
长孙皇后脸色一白,抓住丈夫的手陡然握紧,如果不是碍于在大臣和孩子面前,她都想直接躲到丈夫身后了。
两个还小的孩子不顾形象,钻到母亲怀里“啊有鬼”
李世民失笑地拍了拍长孙皇后的手,看出她的紧张“别怕,天幕既然在讲磁铁的时候讲阴兵过境,说明这不是真的闹鬼,应该跟磁铁有关。”
长孙皇后只是被一刹那时出现的画面吓到,很快自己也缓过劲来。
也对,天幕不会故意放鬼吓人。
她笑了笑“陛下说得是。”
正好,天幕也讲到了这里。
大家听过磁带吧可能年轻一代都没听过,听过磁带的应该暴露年龄了
。
录音带叫磁带,录音机也叫磁带机。因为用磁来记录的声音。
荆咕特意放出有人玩磁带的视频。
只见录音带是巴掌大小的厚卡片,有两个孔,孔隙里有细细长长的黑色磁带,因为松了许多,漏到了孔隙外面。
视频里的人用铅笔插进一个孔中,转动铅笔,把漏出来的磁带收了回去,等到全部收好,她打开收音机,把磁带放进去,按下开关。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
“这是什么神器”李世民瞬间来了兴趣。“这小小的东西,可以录制人的声音”
“莫非也跟磁有关系”房玄龄想着阴兵过境画面,想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阴兵过境是画面,这是声音,难道这二者都跟磁铁有关”
朱元璋也来了兴趣。
“假如把大明律都给录进去,家家户户买一个这什么磁带,岂不是不需要书籍也可以”
现在朱元璋的顽固认知被天幕一步步打破,终于开始认识到,他以为的“奇技淫巧”也不单单是玩物丧志,运用的好大有用处。
这黑色的磁带,就是主要录制声音的金属磁粉带
因为磁带的磁性会消磁,所以磁带不能放置在其他有磁性物体的周围,以免磁带被磁化或退磁,那样就不能使用了。
阴兵过境也是如此原理。有些峡谷里含有磁矿石,在雷雨天气导电之后记录下当时的影像,下次再到雷雨天气,峡谷就会出现之前的景象,看起来就像是幽灵鬼怪过路,就形成了阴兵过境的画面。
传说紫禁城有女鬼,说现在能看到清朝宫女的冤魂,其实也是因为紫禁城的红色宫墙涂料里含有磁铁。
住在紫禁城的朱棣等等,凭什么是清朝宫女,不是明朝宫女
他大明的宫女不厉害吗
这紫禁城,明明是他兴建的
正在紫禁城开会的康熙朝君臣们,突然感觉全身毛毛的,看哪里都不对劲了。
不论是紫禁城有女鬼,还是有阴兵过境,都很吓人
哪怕天幕解释了阴兵过境的原理,玄烨兴起了一点对于磁铁的兴趣,但是再看面前的大臣和孩子们,明显有不少人被吓得不轻。
玄烨啧,真是废物,还没朕厉害
等天幕结束,他就去找工匠弄一点宫墙的涂料研究研究。
若是能把自己的影像留在宫墙上就好了,玄烨很想亲自骂一骂后世的不肖子孙,骂一骂那个也跟着抽大烟的皇帝,骂一骂自己剪辫子的末代皇帝
不行,要骂的不肖子孙太多了,也不知道磁石够不够用
古人就是用磁铁来制作司南
相传,4600多年前,黄帝和蚩尤发生涿鹿之战,战斗持续半年都没有分出胜负。
因为每到战争关键时刻,总会有大雾弥漫,让黄帝的将士找不到方向。于是黄帝
派人造出指南车,指引方向找到蚩尤,大败蚩尤。
这个传说不确定真假,但是根据已有的史料能确定的,是周朝时期已经有了司南,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
“韩非子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周朝已经在使用司南辨别四方。”
嬴政很熟练地顺口说出。
李斯微微垂眸,心里一阵阵酸楚。
多么熟练的脱口而出,陛下不知道看过多少遍韩非子了。
不知道等他的李斯子写完,陛下会不会也这样精读细研
但是司南也有很多缺陷。
天幕首先放出司南的模样。
司南是大家熟悉的像个大勺子的模样,但是细节上的材质荆咕特意标注了出来。
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且整个勺子的重心恰好落在勺底的正中间。勺放置在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24向。
看起来好像指向很明确,但是首先,天然磁体不容易找到,在加工的时候因为工匠不懂得磁石会消磁,经常会导致磁石因为打击、受热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
同时司南与地盘的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因为砖模摩擦阻力过大难以旋转。
最重要的,就是体积。
司南的体积和重量太大,不方便携带,也导致司南在初期并没有普及。若是运用到战场上,必须用战车拖着,派人专门守着,非常麻烦。
再次来到北宋。
刘娥坐直身子,兴致勃勃他们大宋又有什么好东西
手下的大臣各种阻拦她称帝,人不可靠,但是工具可靠。
现在天幕送来一个又一个好使用的工具,女子也可以操作,男人不服她无所谓,她可以用女人。
刘娥甚至可以展望,当宋朝各种女子也可以使用的工具兴盛之后,整个朝代的风气会焕然一新。
哪怕重现大唐盛世时期的风貌,或许也不在话下
北宋时期,官方主编了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里面记载道行军时如果遇到阴天黑夜,无法辩明方向,就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
武经总要成书于1044年以前,这说明在那个时期以前,指南鱼已经被运用到军事上,并且和老马识途一样,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认知。
天幕及时放出了书中提到的指南车和指南鱼。
指南鱼是用薄薄的钢片做成的,形状就很像一条鱼。它大约两寸长,五寸宽,鱼肚皮凹下去,像小船一样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指南鱼也被称为“水指针”
。
钢片当然是没有磁性的,所以指南鱼需要人工传磁。
武经总要同样记载了人工传磁的过程
把烧红的贴片放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然后蘸水淬火。这是因为铁片烧红后,温度高于磁性转变点的温度,铁片中的无序
状态的磁畴瓦解成为顺磁体,
,
重新形成的磁畴在地磁场的作用下磁畴排列有方向性,就能指南北。
这种手段被叫做“地磁法”。
“后世对你的梦溪笔谈颇为推荐,这已经引用好多次了。”毕昇羡慕地拍了拍沈括的肩膀,“恭喜啊。”
沈括早已经高兴过了,这一次倒也不是很意外。
他注意力在天幕上的人工传磁手段,看着那繁琐的过程,又要烧红铁盘,又要蘸水淬火,觉得十分麻烦,他跟毕昇分享自己见过的传磁手段。
“其实用磁石摩擦缝衣针,也能使针带上磁性。”
毕昇“你这种方法的确更简单,但是如果没有磁石,还是用地磁法更好。”
沈括摸了摸下巴“也是。各有各的好处,适应不同的环境。”
赵祯看着天幕提到的武经总要,颇为骄傲,看向负责编修此书的大臣曾公亮和丁度“天幕总说大宋重文轻武,现在我大宋是第一个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如此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哪怕是大唐也没有。”
大臣们立刻一阵恭维。
赵祯还有些不满“大宋有如此厉害的兵书,后世也认可我们兵书好,那么我们为什么打不过辽金西夏”
“不仅要写书,朕要看到战功要看到实绩”
这是赵祯第一次明确表示出战意,让大臣们一阵惊讶的同时,也意识到天幕出现后,官家的心思变了。
大宋不想继续被后世骂“大怂”,就必须战,而且要战的漂亮。
“朕有生之年,定要收复失地”一想到后面的南宋国土面积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赵祯就有一种危机感。
他看着满朝文武,能清晰地看到众臣脸上有犹疑,有紧张,还有不满和少量的战意。
太平已久,大家似乎都失去了战意。
赵祯心中一叹,看向了宫墙之外。
朝廷之上能打的武将太少,那就向朝廷之外的民间寻找。
“把武经总要多多刊印,发布民间,从民间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
赵祯一言落下,大臣们连连反对,但是赵祯还有更重要的改变政策在后面
“此外,重开武举朕要亲自选拔武状元”
在钢片指南鱼发明后不久,又有人发明了用钢针来指南,这种同样是人工磁化的小钢针,就是世界上最早制成的真正的指南针。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指南针的4种使用方法,基本归纳了现在为止的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水针自然离不开水,用磁针穿过灯芯草,浮在水面上,就可以指示方向;
或者是把磁针放在装满水的碗口边缘,也能指示方向;
旱针不需要水,可以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磁针就能自然宣传指引南北;
或者
把磁针放在手指甲盖上,
,
看起来就像是现代的“科学小实验”,简单而有趣。
民间的小孩看着手痒痒,可是想动手却苦于没有磁石也没有磁针,扯着母亲的衣服嚎叫“阿娘我要玩我要玩”
年轻的妇人跟丈夫商量“家里没有磁石,不过咱们那个惊马槽那里估计有。”
丈夫笑着调侃妻子“惊马槽不是说闹鬼吗,你还敢去你以前不是最怕鬼的吗”
“天幕说了,是磁铁。”妇人信任天幕,自己思想转变的很快。“就当是看戏去了,那大老爷家里过寿还请人唱戏,咱一打雷就可以去看戏,还不收钱,多好。”
丈夫都被她说笑了,这心态,还挺好。
“成,我们一起去,多挖点回来,说不定集市上有贵人买,咱还可以卖了买点肉回来。”
别说民间的小孩,哪怕是贵族文人也有不少起了兴趣。
“把磁石拿来,还有绣花针,待我试试”
贵族家庭不缺磁石,当下就有不少人让下人拿来磁石和绣花针,拿着磁石和绣花针使劲摩擦,磨得手指都滚烫了,然后用针去吸特意准备的铁制匕首。
“叮”
轻轻一声金属碰撞的声音传来,贵族惊喜地叫声比磁针吸到匕首上的声音还大“真有用真可以”
这磁铁,这么有意思吗
他扒下磁针,又开始吩咐下人拿水拿碗。
等待的时候也不闲着,把磁针放在指甲盖上,但是磁针转啊转,停下来时候,贵族挠了挠头“不对啊,这边不是正北方啊。”
该不会是他制的磁针有问题,指示方向不准确吧
梦溪笔谈最重要的一点,不仅仅是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磁针,还有最早的磁偏角记录。
在西方,直至1492年哥伦布在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磁偏角,比沈括晚了400多年。
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比如长江黄河流域一代的地磁倾角。
各个地方的磁偏角都不同,由于磁极也在运动之中,某一个地方的磁偏角也会随之改变。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还需要方位盘来配合。
这个方位盘,就是罗盘。
在指南针发明之前,古人很早就开始使用罗盘来分遍地平方向,还因为罗盘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风水师。
罗盘是风水师的工具,也是风水师的饭碗。
尽管风水学上没有磁场的概念,但是罗盘上暗含了磁场的规律,风水师通过磁针的转动,寻找特定的人或者事物的方位或者时间。
天幕放出风水师勘探地理位置,寻龙点穴的过程。
只见看起来仙风道骨的高人,手里拿着一方罗盘,罗盘上的指针微微颤抖着,风水师看了看罗盘上的具体方
位,跟跟在身后态度恭敬的乡绅道“此处大凶这里是什么地方,你们可识得”
乡绅大惊失色“这是我家祖坟啊”
风水师表情严肃“此处大凶,葬于此地不吉利,会有血光之灾”
乡绅连连点头“难怪我家一个月内死的死伤的伤,的确有血光之灾,大师您看看如何化解”
风水师连连叹息“哎,化解这样凶的煞气,我也会有血光之灾啊”
乡绅立刻会意“大师,您看看这些补品够不够。”
他从怀中掏出厚厚一叠银票,递给风水师“买补品”。
风水师不动声色收过银票“哎,看在你心诚的份上,我这人心善,见不得血光之灾,还是帮你化解了吧”
大唐时期,国师杨筠松气得恨不得把手里的罗盘给砸了。
“哪里来的骗子欺世盗名坏我风水名声”
尤其是看到对方手里拿得罗盘还是自己改良的“地盘二十四山盘”,他就更气了,恨不得冲到天幕把对方手里的罗盘抢过来砸他脸上。
他辛辛苦苦钻研一辈子,又是创天盘,又是创二十四山地盘,又是写撼龙经疑龙经,最后竟然便宜了这群骗子
杨筠松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不气不气,老夫要活得时间长点,长寿才能去揪出来更多骗子。”
南宋时期,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了罗盘上,这时候的罗盘不仅有子午镇,能确定地磁场南北极,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来确定地理南北极。
秦汉时期,华夏的航海事业已经有所发展,但是指南针一直没有被用于航海事业。
刘彻看着指南针和罗盘格外认真,看到风水师就想到方士,又是佩服又是无语。
“明明也算有技能,怎么只想到坑蒙拐骗,就不能自己去海外谋个生路”
主父偃默默看一眼刘彻,什么话都没说,但是眼里已经什么话都说出来了。
自己去海外冒险能不能富贵是未知,但是哪有欺骗皇帝得到了好处大
看看又是封将军,又是娶公主,这样的富贵,哪个方士不心动
刘彻表情一阵扭曲。
他看着手里摩擦出来的磁针“哼,日后朕自己研究,看你们谁还能骗过朕”
这种小玩意,的确还有点意思。
北宋时期,因为海上贸易发达,指南针终于从山林间走向了海洋,海船上开始应用指南针。
历史上最早记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导航的文献,是北宋时期地理学家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谈。
萍洲可谈记载,当时海船上的人辨认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阳,阴天落雨就看指南针。
这是全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载,古代人首创的仪器导航方法,是航海技术的重大革新,指南针与天文导航结合起来,促进了航海天文的重大进步。
宋朝时期,因为商船上经常搭载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在大宋学会了指南针,开始将华夏的指南针传到西亚、西方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