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章 植物间谍10(1 / 2)

我们常说,出国在外,国家强大与否,就是你最好的底气。

对于植物而言,同样如此。

当国家衰落时,连本土的植物也要被欺负。

100多年前,英国植物间谍乔治福雷斯特来到华夏的云南,在云南进行了7次考察,采集了30000多份植物标本,仅仅是杜鹃就收集了400多种。

当乔治福雷斯特在高黎贡山发现了一株独特的杜鹃,一株高达十层楼的大树杜鹃后,顿时惊为天人

这是前所未有见过的巨大杜鹃

是当时已知的数百中杜鹃中从未有过的种类

福雷斯特想要带走它,向世人证明他见过如此大的杜鹃种类,但是因为大树杜鹃太大了,无法连根挖走,于是他想了个馊主意

“把它锯断”

福雷斯特雇来山民,将这棵十层楼高的巨大大树砍倒,分割成一片片圆盘运走。

时至今日,这块从“杜鹃花王”身上取下来的巨大圆盘仍然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还一块存放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档案馆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云贵川当地,有些地区是有祭树习俗。

或者是祈求平安,或者是认树当干爹。

头上裹着头巾的少数民族妇女,抱着自己面黄肌瘦的孩子,和丈夫一起找上村里的巫师“我家小孩总是生病怎么办”

“命格太弱,需要认个命硬的干爹。”巫师掐指算了算,为一家三口指了一条路,“去山里选棵老树当干爹吧,树在人在。”

一家三口离开巫师的家,又找上村里比较熟悉山里情况的猎人,在猎人的带领下走进深山。

他们一棵树一棵树的看,最后选择了一棵最高大、树干最粗壮的树,按照巫师的指示,在树干上系上红布条,然后拉着自己小孩让他给树跪下。

“幺儿,这就是你干爹了,给你干爹磕头。”

小孩在父母的要求下,懵懵懂懂地跪下,给大树磕头“干爹好”

父母教导孩子“以后记得逢年过节来给你干爹问好。”

“哎。”

然后又一起跪下,向大树祈求“幺儿他干爹啊,以后希望你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就拜托你啦”

猎人在一旁看着,也跟着拜了拜。

按照大山里的规矩,这被人系了红布条的树成为别人孩子的干爹,寄托了小孩生的希望,以后就不能砍不能伤,要恭恭敬敬的让它茁壮生长。树长得越好,孩子就会活得越好。

几十年后,当年拜树为干爹的幺儿长大,成婚生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他的孩子同样体弱多病,医生告诉他

“孩子先天不足,体质有点弱。”

“认个干爹吧。”从医院回来,长大的幺儿对着妻子说,“我小时候认了干爹就健康长大了,就认我那个干爹吧。”

科学是科

学,

才能安抚自己孩子一定能长得跟大树一样茁壮。

幺儿带着自己的幺儿走进深山,在树干上系上新的红布条。

当年他的那一根,早已在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中,褪色,腐烂,破破烂烂的挂在树上,看不清楚原来的颜色。

但是树干上,有着一根有一根新旧不一的红布条。

一根又一根的红布条,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牵挂。

它是当地人祈求平安的树神,也是一代代人的“干爹”。

本地人连动它树枝一下都舍不得,被外国人直接砍断。

“原来有些少数民族还有特殊的信仰。”嬴政看到的,是地方不同信仰带来的差异,让他想到百越之地的归顺安抚问题。

“百越之地想必也有,要注意提醒一下,不要因为这种不知情的事引起两军冲突。”

“若是有一本讲述各地民俗风情的书就好了。”阴嫚公主仿佛无意间说道,立刻让有心者留意到了。

“是啊,如果有人愿意亲自去民间各地调查地方民俗风情,写成一本书,不论是对普通人还是对贵族都很有用。”扶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样的书籍对于未来大秦统治的帮助。

大秦目前一统六国,但也不会止步于一统六国。

周边还有无数少数民族部落,以及更遥远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其他民族,想必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信仰和习俗。

若是因为这些小事与当地人起冲突,让士兵死在战争以外的地方,实在是浪费。

若是能提前知道,提前避讳,说不定还能起到奇效。

两兄妹对视一眼,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写这样一本书,首先需要有人敢四处去民间采集,只翻故纸堆没用,必须下民间。那么,谁能去,谁敢去

这需要一个慢慢筹划。

统治者看到的是对统治的影响,民间看到的是对自己信仰的践踏。

小孩指着天幕里被砍倒的大树,指着树上的红布条大喊“是树姥姥树姥姥”

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忍不住联想到自身,默默垂泪“天幕上的是树爹爹。”

小孩发出天真的询问“那些外邦人把树爹爹杀死了吗”

“是啊,他们连一棵树都不放过。”孩子母亲快速地擦去脸上的眼泪,喃喃道。

树都如此,人又能如何

她想起自家的男人,战乱时,家里的丈夫和长子全被征徭役去打仗,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只剩下次女和这个最年幼的小子。

而他们村里,像她这样的寡妇太多太多。

即使现在暂时和平下来,村里一片荒芜。

庄稼被坚壁清野挖光了,鸡鸭犬被过路的军队打秋风吃光了,地里的野菜也没放过,一把火烧的光秃秃。

她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希望这太平日子再长久一些。

地里的庄稼刚种下去,天幕刚刚传

授了更多的技术,

只要天下别打仗了,就能慢慢好起来

我们自己的植物和农作物不重视,流传出去,变成其他国家的国宝,最后反而会被忽视原本起源的母国是华夏。

日本人号称是“菊与刀”的民族,这个所谓的自己的民族精神,依然有华夏的影子。

日本的菊花是公元6世纪隋朝时期,从华夏传过去的。而日本的招牌武士刀,是唐刀演变而来的。

日本的茶道来自华夏宋朝的点茶戏,相扑同样来自大唐时期就有的角抵,花道一开始就与寺庙相结合因为本就是鉴真东渡带过去的寺庙花道,园艺同样来自华夏的唐宋时期。

一边是华夏的文人赏菊,或是在园林中看着一盆盆颜色不一样的菊花诗兴大发,或者是重阳节时配着大闸蟹和黄酒姜茶一起食用,或是在山野田园,或是在街边路野。他们眼中的菊花各有各的性情,也映射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帝王欣赏菊花,如同欣赏后宫中的各色佳丽,各有千秋各自喜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人欣赏菊花,欣赏的是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欣赏的是世外桃源的理想故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孤傲才子欣赏菊花,欣赏着高傲孤冷的气节,仿佛在菊花上看到了自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落第考生欣赏菊花,看到的是自己对世家的满腹怨恨,看到的是未来长安勋贵在自己刀下血流成河的枭雄霸业

一边是日本的赏菊。

公元751年,日本长屋王在自家宅邸举行宴会时,备前守田中净足写诗赞美长屋王宅邸中的风景和菊花,这也是日本历史上有关菊花最早的记载

苒苒秋云暮,飘飘叶已凉。

西园曲席开,东阁珪璋引。

水底游鳞戏,岩前菊气芳。

君侯客爱日,霞色鸾觞泛。

一边是大唐寺庙的花道,贵族女眷也会在观音生辰时一起布置,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花道是当时的贵族女子必学的手艺。

一边是日本贵族的花道,日本的贵族们跟着东渡的目盲僧人学习做豆腐,学习花道。

鉴真虽然因为目盲行动不便,只能口头指导,但是他还带来了各种书籍,对日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一边是华夏的园林被枪炮摧毁,一边是植物被挖走,从园林里挖走假山和精品花卉,一箱一箱的搬走大量的书籍和古董瓷器等等,搬回日本。

“果然是精品菊花。”

东亚长相、还带着一抹标志性小胡子的日本军官看着园林里的菊花,一挥手,示意属下全部搬走。

他走过一处,欣赏一处。

“梅花也很美。”

于是,盆栽梅花被搬走。

“假山也不错。”

赏园林就是赏假山怪石,赏花卉美景,精美的太湖石怎么能少呢一起挖走。

侵略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前面是军官看起来颇有文化的欣赏和赞美,背景是士兵一群一群的搬运。

民间谚语称“鬼子进村”,形容的是侵华时期日本人所过之处雁过拔毛,连贫穷的山村都能扒得干干净净,富豪庭院怎么会放过。

“朕的诗歌也被天幕点评了嘿嘿”刘彻原本正在高兴,自己的帝王诗上了天幕,结果看到后面的诗句,对比之下,嗯

“后世该不会以为朕是位沉迷美色的皇帝吧”刘彻感觉不太妙,询问大臣们。

这一次,哪怕是主父偃也跟蚌壳似的闭紧了嘴巴。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还用问他们

刘彻深呼吸,又深呼吸“朕爱美色不假,但是朕怎么可能沉迷美色,朕最爱的还是江山”

等到黄巢的诗句出现,刘彻猛地坐直身体“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好一首霸气的诗”

就是这其中的杀气,实在不详。

这是哪一朝的反叛军写得诗歌眼瞅着是要屠尽长安的节奏。

唐朝时期的反应最大。

汉朝流行的赋明显与唐诗风格不同,起初李世民还在看刘彻的笑话“汉武帝果然是风流多情,菊花与兰花都喜爱,尹夫人和邢夫人都宠爱。”

李世民说得是刘彻“尹邢避面”的典故。

刘彻后宫两位受宠的美人,一位叫尹夫人,一位叫邢夫人。为了避免二人争风吃醋惹出是非,刘彻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

但是越是不让见面,越是好奇。尹夫人请求刘彻允许她见一见邢夫人,刘彻同意了她的要求。

相见后,尹夫人觉得自己不如邢夫人美貌,自愧不如哀叹连连。

这个典故在唐朝的诗人中也有被人引用,李世民作为会学习前朝历史的君王,自然是很熟悉的。

结果还没高兴一会,被接下来两句诗惊艳到了。

“如此有气节有风度的诗人,若是我大唐才子该多好”

紧接着,就听到了黄巢的诗。

李世民“”

轮到大唐被看笑话了

李世民意味深长地问满朝文武“诸位爱卿,落第考生落榜之后对长安杀气如此之大,有何感想”

大臣们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落第考生真正不满的是谁。

天幕也不是没提过,大唐灭亡的真正原因。

但是知道归知道,真要放弃自己和家族的利益,谁愿意

于是各自装死。

这种事,谁开口,得罪的不是一两个人,是整个世家的利益。

李世民没有继续强迫。

他看向遥远的天空,看向那些他虽然看不见、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大唐百姓。

他们,才是这个帝国的基础。

就如同这些不起眼的草木,看似可以被随意践踏,然而可以决定人类的生死,也可以决定帝国的兴衰。

如果不重视,那么迟早有一天,大唐的贵族也会面临日本人入侵一样类似的局面,家族中的所有宝贝被人端走,什么都不会留下。

欧洲的许多植物,都有华夏植物的基因。

比如原生于华夏的珙桐,又叫做鸽子树,如今在欧洲遍地开花;

当年欧洲百合即将面临灭绝时,是华夏的岷江百合拯救了欧洲百合,并且让百合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还有如今的玫瑰,当时拿破仑的约瑟芬皇后极为喜爱,但是欧洲原生的玫瑰季节单一,是威尔逊引种同为蔷薇科的华夏月季,与欧洲玫瑰结合后,才开始有了更多的品种,才有了现在每个季节都有的玫瑰品种。

18世纪,华夏月季经印度传入欧洲,时值英法交战,为了保证这批月季安全抵达法国,双方达成停战协定。

英国海军护送月季到拿破仑妻子约瑟芬皇后手中。

“我的天啦这花朵真好看”

1945429dquo”

,将华夏月季称为“世界月季之母。”

“这是我们的新品种和平。”

月季为英法带来了和平,可惜,却没办法为自己的母国带来和平。

明朝,王象晋正在写二如亭群芳谱,他刚写到月季的篇章,听到天幕的话语愕然抬头。

看到天幕中关于玫瑰与月季杂交后越来越多的新品种,百花缭乱,各有各的美。

王象晋喜不自胜“原来月季不仅好养活,还好杂交,真是个好宝贝。我改天也要试试”

同样是李时珍,在天幕说过他以本草纲目成为“药圣”后,提前开始写自己的成名之作。

听到月季,李时珍捻了捻自己的胡须,回忆起月季的药用价值“月月红,也叫胜春、瘦客、斗雪红,气味甘、温、无毒,主治活血消肿敷毒,花朵可以治疗妇人月经不调。”

清朝,陈溟子一边在自己庭院中种植各种月季,他满院子的月季颜色众多,白的、红的、黄的、绿的、双色月季,各种各样,都是他亲手栽培繁殖的。

空闲时期除了养花,陈溟子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花镜,记录了栽培繁殖月季的方法,都来源于自己的心得体验。

在花卉繁殖育种上,华夏人并非没有远见没有实践。

只不过,并不受重视,只当做兴趣爱好,文人雅趣。

在看到西方人原来如此重视月季,甚至愿意为了月季花停战,还是敌军护送月季过去,陈溟子这才开始重视自己院中的月季。

西方人这么喜欢,自己是不是可以凭借这

些花卉,

现如今还存在野生牡丹品种“大花黄牡丹”。从唐朝之后,日本遣唐使把牡丹引种去日本,一开始种在寺庙,后来扩散到民间。

欧洲人最早没有牡丹,是通过华夏的瓷器和刺绣才看到牡丹,到18世纪才真正拥有牡丹,怎么拥有的已经不想说了。

18世纪,欧洲“中国热”,中国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8世纪末华夏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然后是大清亡国,牡丹怎么被引种的知道了吧。

华贵的宫廷里,一位贵妇人抱着瓷器,看得极为仔细。

她对瓷器上灵动的画面爱不释手,越看越喜爱。后来索性拿起放大镜,专注地看着里面的花朵“这是什么花真漂亮。”

等到丈夫回来,贵妇人立刻抱着青花瓷上前,指着上面的牡丹花道“亲爱的,这是什么花,我好喜欢”

男人耸耸肩“宝贝,这花远在东方,你想要我也没办法。”

男人的视线也落到瓷器上,接过瓷器仔细看了起来“不过真是好看啊,能种在我们花园就好了。”

后来,战争开始。

男人穿上军装,成为了八国联军中的一名军官,当他随着大部队进入华夏的宫廷,在一片烧杀抢掠中,看到了被人遗忘在宫廷里的牡丹。

“把这搬回去”

男人喜不自胜,一边指挥着自己手下的士兵搬运,一边开始畅想未来自己花园里的美景。

“我的花园又要多一种收藏了”

武曌看到连牡丹也被挖走,袖中的手狠狠握紧“连自己的国花都保护不了,难怪也保不住自己的国家。”

她非常喜欢牡丹,定都洛阳后,在洛阳种满了牡丹。

一直到现在,洛阳每年都有牡丹花节,其中不少品种就源自当年大唐宫廷的牡丹。

大唐时期,长安、洛阳的牡丹得到飞速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师。

看着自己培育的牡丹被外国人挖走,花师们挥舞着手里的小铲子,恨不得立刻从军去打日本。

牡丹在大唐是属于国花,人人皆爱之的明星花卉,在唐诗中多有赞美。

到了宋朝,在北宋时期都是以牡丹为国花。

欧阳修同样喜欢牡丹,专门写过洛阳牡丹记,张翎写花经以“九品九命升降次第”,把牡丹列为“一品九命”。周敦颐也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但是宋朝理学开始兴盛之后,文人开始偏爱梅花。宋徽宗就有梅景私人园林,赏梅自此兴盛。

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交替的最重要分水岭,是靖康之耻。

经历过靖康之耻后,宋朝文人更喜爱傲霜斗雪的梅花,开始流行起梅花盆栽,养梅、造景,以梅花自喻,当时也出现了多个文人以梅为号的名字,用梅花高洁抗争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著名诗人陆游和范成大,被誉为“咏梅双星”

,范成大著书梅谱,又名范村梅谱,首创梅花品种的谱系之学,更推动了梅花园林种植知识和兴趣的普及。

到清朝时,再次立牡丹为国花,但是到了民国又开始立梅花为国花。

一直到现代,梅花和牡丹是华夏民众心中的国花,但是二选一到底是谁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最后,我们回到植物本身。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植物,兽类,禽类,哪一种的狩猎方式更高级

清朝时期,物种丰富的天幕上说过的几乎都见过,尤其是皇室子弟,连美洲的农作物也见过吃过。

年长的皇子们还在沉默思考,年幼的已经直接争论开来。

“当然是兽类,老虎,狮子,多威风”

“是鸟你看天上的雄鹰飞得那么高,老虎想抓也抓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