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飞机好像个大鸟,人坐在鸟肚子里面飞上天。”
“我们也有竹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
“太远了,看不到里面怎么做得。”
“后世的看不到,但是大鸟我们大秦有啊”
一句话启发了无数人,工匠们看着天上飞过的鸟,跃跃欲试想去抓鸟,这时天幕展现了新的画面,顿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竹子,虽然被认为是君子品性,但是在不同人的手中,染上了不同的气息。
在文人笔下,是风雅之物;在农人手中,是生活用品;在猎人手中,是狩猎机关。
用竹篾编织鱼篓,可以捕捉泥鳅小鱼;
把竹片削尖,埋伏陷阱,既可以捕捉森林里的猎物,也可以用来防御敌人。
冷兵器时代,竹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到了热武器时代,竹子依然没有被放过。
到了野心家的手中,也可以成为战场上的致命武器。
1797年,法国青年罗齐尔从100多米高的热气球上跳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跳伞。
1801年,英国空气动力学家乔治凯利听说了罗齐尔的故事,受到启发,根据风筝和鸟的飞行原理,通过8年的研究探索,终于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滑翔机。
天幕放出古老的黑白照片
乔治凯利的滑翔机类似鸟翅膀,以竹子为骨架,以布料为架身。它没有操作系统,所以驾驶者的身体不得不悬在滑翔机的下面,这非常不利于控制。
这也导致凯利首次试飞只飞行了几米远,滑翔机就被撞毁了。
但是有了第一次的启发,才有了近代的滑翔机,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研发和进步。
19世纪末期,德国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制造出多种实用滑翔机,这也是近代意义上真正的滑翔机,李林塔尔因此被称为“滑翔机之父”。
1797年,正是清朝嘉庆时期。
西方继在控制了大海之后,开始把目光投向天空。
从跳伞,到初代滑翔机,再到近代军事化的滑翔机。
从最初的兴趣,到后来被投入军用,技术变革也带
来了军事力量的碾压性提升。
荆咕特意放出了详细的滑翔机演变过程,
从一开始粗糙的人造竹木结构大翅膀,
只能承载一个人;到后面越来越大,可以装入多名伞兵,德军的滑翔机甚至可以装入120名伞兵,而这么巨大的滑翔机,完全没有使用任何金属。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凡尔赛条约限制不允许拥有飞机。
但是德国人野心不死,开始有了替代品那就是滑翔机。
当时的德国政府瞒天过海成立了很多滑翔机俱乐部,以看似娱乐的方式培养人才。小胡子甚至规定所有的高中学生都要普及滑翔机训练,并且在苏联滑翔机伞兵空降的启发下,生产了一系列的轻型滑翔机;
二战开始的初期,滑翔机因为无动力、纯竹木和帆布结构、完全没有金属,让对方的雷达成了瞎子。
1940年5月10日,德国突袭比利时著名的埃本埃美尔要塞,这一座由钢筋混凝土搭建的土地堡群,如果是常规的地面对战是非常强悍的防守要塞。
但是,德军选择了最擅长的闪电战空袭,没有飞机,还有滑翔机。
5月10日,493名特种兵乘坐滑翔机,在夜幕的掩护下从2000多米的高空俯冲而下,降落在要塞上突袭,几个小时便击溃比利时守军继续西进。
18天后,比利时宣布投降。
后来,英美有样学样,相继研制出自己的滑翔机,在诺曼底登陆中,1200架滑翔机参战,运送了35万名士兵,仅用15分钟就控制了桥梁要塞,最终取得了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
“几个小时打了胜仗18天国际宣布投降”
这一刻,看到天幕上大鸟似的滑翔机时,所有帝王都心动了。
而且天幕说了,滑翔机是竹木帆布结构,竹子、木头、布料,古代都有
虽然不懂什么是帆布,但是作为丝织品大国,完全可以不断尝试新的替代品。
嬴政眼神亮得惊人“这滑翔机从高处就可以往下飞,是不是站在百越之地的高山上往下飞也可以”
刘彻想起了他念念不忘的匈奴“匈奴地势平坦,草原上风也大,多适合这滑翔机一旦大汉找到匈奴的王帐,从天空上神兵天降,踏平匈奴不是梦”
主父偃想说什么,被看不下去的董仲舒扯了扯袖子。
收敛点吧,真怕你被陛下直接在朝堂打死。
至于什么“首先得找到王帐”,以为陛下不知道吗还不是一时嘴嗨。
主父偃砸吧砸吧嘴可是他也是一时嘴嗨啊。
算了,小命要紧,闭嘴吧。
李世民时期,一群武将一个比一个积极。
“这滑翔机有危险,身为臣子,当为陛下冒险”尉迟敬德说话很好听,但是李世民表示不听。
“诸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朕不舍尔等为国冒险,还是朕上吧”
“陛下,
不可俺老程是粗人,
俺上”程义贞抢着说道。
一时间朝堂无比热闹。
长孙皇后看得心累,很想提醒醒醒,大唐还没有滑翔机
滑翔机还两个致命缺点,这也是导致了后期它的退役。
一是毫无防御措施,一旦情报被提前破译,在空中的滑翔兵和从滑翔机跳下的伞兵就成了靶子;
“滴滴滴滴滴滴滴”
后方情报处,情报人员窃听着德军的电报信号,对着手中缴获的密码本,快速破解密码。
一群情报人员有条不紊地配合,窃听,翻译,上报给长官。
“密码已破译,德军将在克里特岛登陆。”
“登陆方式”
“伞兵。”
“呵,要想不被雷达发现,不出意外,又是滑翔机群。”长官抽着雪茄,语气傲慢而得意,“给他们准备一份大礼。”
与此同时,丝毫不知情的德军果然如期而至。
滑翔机是无动力飞行机械,要想空袭海岛,在附近找不到高地滑翔的情况下,是由德军的飞机拖曳。
当抵达雷达辐射的范围之外,将滑翔机从飞机上投下,装备了降落伞的伞兵在滑翔机上等到合适的时机会再次跳伞,进行登陆行动。
但是,这一次,他们计划再严密,在情报被拦截,行动计划被提前泄露的情况下,对方早已做好了完善的应对方式。
伞兵跳伞了
“练靶子的机会到了。”
长官对着炮兵微笑着说道,拉下了防空炮火的启动键。
“轰轰轰”
一炮一个,在空中炸出血色的死亡之花。
二是降落需要平坦的场地,敌人在地上插入粗木桩就可以简单而有效的反制滑翔机。
诺曼底行动中,隆美尔让德军在地面上布置了大量木桩,在上面挂上地雷和炸药。
隆美尔骄傲地宣称“这是我的隆美尔竹笋,我等着猎物的到来。”
当盟军的滑翔机到来,在高空上看不到这还没有小树高的木桩。
等他们快要接近地面,看到地面上的“隆美尔竹笋”时,已经来不及了。
滑翔机不像飞机那么灵活,全靠俯冲动力,一旦从高往下冲下,再无回头路。
“嘭”
“嘭”
“嘭”
一艘艘滑翔机仿佛是自投罗网的兔子,撞到树桩上,撞得人机俱灭。
“大明有大炮,就差滑翔机和伞兵了”
朱元璋转怒为喜,十分兴奋。
天幕说明清时期西方高速发展,还时不时侵扰华夏边境,现在总算有个打压敌人的方法了。
还好天幕放滑翔机时很详细,从滑翔机的发明到德军滑翔机训练都有,大明可以尝试着训练起来。
野心家有野心家的特色,华夏人也有
华夏人的特色。
华夏人在研发竹子工具上也没有落后于西方。
华夏的吴旦人吴老,是中南大学的退休教授,曾经专门研究竹材料的加工。
当退休后,调任到地方上工作,继续研究竹子。
1986年,吴老发明了竹地板系列产品,是华夏竹地板加工产业的开山鼻祖,并且以“竹胶镜拼地板”
这一成果拿回1990年的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此后,研究出了竹管材,再次应用到了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1997年,吴老在湘江边上,用竹子全手工做出了5艘能乘坐8个人的游艇,划着竹游艇去云南世博会参展;
2007年,吴老研发出竹编瓦,并且与建筑公司合作,让更环保更实惠的主竹编瓦走进千家万户;
此外,吴老做竹子相关的各项科技研发,拥有20多项专利,与河北搞裘皮开发的张葆祥被合称为外贸部的“南吴北张”
两块科技王牌。
“竹子还可以制造游艇,不错”宋哲宗赵煦特别高兴。
南方竹子多啊,大宋尤其不缺竹子。
南方水系也多,多做一些竹船岂不是可以北伐占据优势
他看着滑翔机,心头火热若是能把滑翔机也研制出来就更好了,大宋的能工巧匠明显更多,天幕也夸大宋科技发达,是不是意味着可以用能工巧匠来弥补战斗力不足
“让工匠研制竹子游艇和竹子滑翔机,成功者有重赏”赵煦颁布旨意,不仅对宫中工匠,也张贴到了皇城,宣告全国工匠。
作为农业大国,作为水稻大国,华夏把竹子吃出了花。
前面说过,竹其实不是树木,是禾本科植物,也就是一种草。
巧了,水稻也是禾本科植物,也是一种草。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水稻和竹子也相爱一下,诞生一下爱情结晶呢
还真有,而且,成功了,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食竹稻。
竹子和水稻同为禾本植物,虽然竹子是竹亚科而水稻是禾亚科,关系有点遥远,但是二者依然是可以进行杂交的,在生物学上被叫做“远系杂交”,难度非常大。
华夏科学家钟章美,从80年代开始研究竹子与水稻的杂交,花费了40年的时间终于将竹稻研究出来,如今已经在江南普遍种植,被誉为“世界竹稻之父”。
竹稻继承了竹子最大的优点
首先是抗倒伏能力极强,如同竹子一样茎秆粗壮,是普通水稻的3倍,而且茎秆上长节,组织厚度高,遇到大风也不容易倒;
其次是耐干旱,种植竹稻的水田即使是在炎炎夏日,也不需要时常灌溉。即使农田干的开裂,竹稻依然能够正常生长。
竹稻的抗病能力也非常强悍,在竹稻的茎叶和稻谷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抗菌物质竹黄酮,竹黄酮可以让竹稻叶片不会生虫长菌,农民种植以后连农药都可以省了,非常环保健康。
最后,竹稻的亩产非常高。我国目前杂交水稻的亩产大约在980公斤左右,竹稻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这里是指普通水田,并不是实验农田,实验田的亩产更高。
“980公斤1000斤”
dquo98050055”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在一起激动之余,忍不住抱在一起假哭
“天幕什么时候直接赐种子,我们不想努力了”
武曌看得哭笑不得。
果然还是年轻人敢想,让天幕赐种子,很好的想法,就是很难做到。
不仅如此,竹子还可以和玉米、小麦、高粱进行杂交,都属于“远系杂交”,可以说竹子是非常的博爱且实用了
目前,华夏的竹稻米远销海外,日本就很喜欢进口华夏的竹稻米回去做寿司,因为它自带竹子的清香,而且收捏成型,口感优渥,十分受食客的欢迎。
“这竹稻,我们自己也有就好了。”
屋后有茂密竹林的南方老翁闻言羡慕之余,忍不住起了研究竹稻的心思“天幕所说的杂交水稻到底怎么杂交就种在一起让彼此花粉传播吗”
老翁的儿子严肃地翻阅着手里的农书“恐怕不止是如此简单。”
老翁瞅了一眼儿子,心里好笑。
他的儿子也是读书人,原本考上功名对农耕一事不屑一顾,自从天幕讲述了农耕对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开始手不释卷看得还是农书。
读书人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次“不过我们可以试试。”
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话“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耶”
竹子,真是全身是宝,华夏人完全离不开
有人看着看着,突然转身就往山上走,妻子一愣连忙问道“当家的你干嘛去”
男人道“去山上挖竹子回来种”
“我也去”妻子提上锄头跟着一起上山,下面能干活的孩子一起跟上,不能干活的老人小孩在后面道“多挖点”
如同华夏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竹子一样,衣食住行,排在首位的就是“衣”。
华夏人的“衣”,离不开“蚕”,“蚕”离不开“桑”。
华夏的桑蚕,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国人的穿衣大业,影响了本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还影响了海外经济,以及海外的政治与文化。
甚至,引起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
首先,要从这一片树叶说起。